兰州农用地膜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,在干旱地区的适用性备受关注。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、蒸发量大、土壤保水能力差等特点,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。农用地膜作为一种覆盖材料,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,提高水分利用效率,促进作物生长。因此,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,兰州农用地膜在干旱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,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分析。
一、农用地膜在干旱地区的优势
1. 减少水分蒸发,提高土壤保水能力
干旱地区的主要特点是降水量少、蒸发量大,土壤水分流失严重。农用地膜覆盖地表后,能够有效阻隔土壤与空气的直接接触,减少水分蒸发。研究表明,地膜覆盖可以使土壤水分蒸发量降低30%-50%,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。这对于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。
2. 提高地温,促进作物生长
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,低温不利于作物生长。农用地膜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,提高地表温度,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。尤其是在春季低温季节,地膜覆盖可以提前播种时间,延长作物生长期,从而提高产量。
3. 抑制杂草生长,减少养分竞争
干旱地区土壤贫瘠,养分有限,杂草的生长会与作物争夺水分和养分。地膜覆盖能够阻断杂草的光合作用,抑制其生长,从而减少养分消耗,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利用率。
4. 改善土壤结构,防止水土流失
干旱地区土壤容易因风蚀和水蚀而流失。地膜覆盖可以减少风蚀和水蚀对土壤的破坏,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。同时,地膜覆盖还能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,防止水土流失。
5.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
通过上述作用,农用地膜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。在干旱地区,地膜覆盖的作物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抗旱性和更强的生长势,产量较未覆盖地块可提高20%-50%。
二、农用地膜在干旱地区的局限性
1. 地膜残留问题
农用地膜多为聚乙烯材料,难以自然降解。长期使用后,地膜残留物会积累在土壤中,破坏土壤结构,影响作物根系生长。干旱地区土壤修复能力较弱,地膜残留问题可能更加严重。
2. 成本较高
干旱地区经济相对落后,农民收入水平较低。农用地膜的购置和使用成本较高,可能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。此外,地膜覆盖需要配套的机械设备和人工操作,进一步增加了成本。
3. 技术和管理要求较高
地膜覆盖技术需要一定的操作经验和管理水平。例如,地膜的铺设、打孔、回收等环节都需要精细操作。干旱地区农民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,可能导致地膜使用效果不理想。
4. 环境影响
地膜生产和处理过程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。例如,地膜生产需要消耗石油资源,废弃地膜处理不当可能污染环境。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,需要更加注重地膜的环境友好性。
三、提高农用地膜在干旱地区适用性的建议
1. 推广可降解地膜
为了解决地膜残留问题,可以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。可降解地膜在使用后能够自然分解,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。目前,生物降解地膜和光降解地膜已经得到一定应用,但成本和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。
2.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
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,提高其地膜使用的技术水平。同时,可以建立示范田,推广先进的地膜覆盖技术和管理经验。
3. 提供政策支持
政府可以通过补贴、贷款等方式,降低农民使用地膜的经济负担。此外,可以鼓励企业研发低成本、高性能的地膜产品,推动地膜技术的普及。
4. 结合其他节水技术
地膜覆盖可以与其他节水技术结合使用,例如滴灌、喷灌等。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技术,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。
5. 加强地膜回收和再利用
建立完善的地膜回收体系,鼓励农民回收废弃地膜,减少环境污染。同时,可以探索地膜的再利用途径,例如将废弃地膜加工成再生塑料制品。
四、结论
兰州农用地膜在干旱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,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,提高水分利用效率,促进作物生长。然而,地膜残留、成本较高、技术管理要求高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。通过推广可降解地膜、加强技术培训、提供政策支持等措施,可以进一步提高农用地膜在干旱地区的适用性,为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。同时,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